筆記:呂著中國通史下

呂著中國通史·下(政治史)

第十九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 一個民族難以知其來源,如人不知嬰兒時之事。中國又無其餘民族記載可參考,故很難考證。最有根據的中國起源於西部高原昆崙山,實際禁不起推敲。因此只能有賴於考古學
    • 文化通常起源於大河下游,中國文明起源於黃河下游可能性較大
  • 史前似乎分兩系
    • 东系以黑陶為代表,為中國固有文化
    • 西系以彩陶為代表,為西方傳入
    • 東西兩系匯聚至河南
  • 古亞洲東方民族三系:北族辮髮、南族斷髮、中原冠帶

第二十章 中國史的年代

  • 確切紀年為周共和元年,-841年
  • 曆法推算年代
    • 劉歆:堯在-2305年。周867,商629,夏432,舜50,堯70
    • 顧雍之:堯在-2357年
  • 堯以前為先史時代
  • 獲麟:-481年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開化

  • 盤古:開天闢地。一說及長沙武陵蠻祖先盤瓠(狗),不足信
  • 三皇五帝:說法不一,綜合版本:三皇為燧人、伏羲、神農,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 五德終始說原為相克順序,劉向改為相生順序,且為湊堯與漢同為火德,五帝中湊了一個少昊
    • 三皇五帝是後人造的古史系統
  • 古帝王表
    • 古帝王代表一個社會進化階段,未必有其人,但應有對應的先進部族
    • 堯舜禹為王位相繼而非君位相繼,即選舉部族共主,既非禪讓也非篡奪。後來禹部族一家獨大,故改為家天下
慣用名 別名 位置 事跡
有巢氏       教民構木為巢
燧人氏       教民鑽木取火
伏羲 包犧氏、太昊氏 山東東南部 創八卦、結繩做漁網
神農 大庭氏、炎帝 山東東南部 發明耒耜,與黃帝阪泉之戰
蚩尤     涿鹿之戰被黃帝殺。與炎帝為一人,涿鹿即阪泉(位於彭城南)
黃帝 軒轅 窮桑(魯北) 涿鹿之戰殺蚩尤,與炎帝阪泉之戰
顓頊 高陽 窮桑(魯北) 父為黃帝嫘祖子昌意,徙都帝丘不足信
帝嚳      
少昊 玄囂、青陽 曲阜 黃帝嫘祖子
     
     
     
共工      
三苗      
  • 三皇五帝世系圖(史記版)
graph TB
黃帝-->少昊
少昊-->蟜極
蟜極-->帝嚳
帝嚳-->堯
黃帝-->昌意
昌意-->顓頊
顓頊-->窮蟬
窮蟬-->敬康
敬康-->句望
句望-->蟜牛
蟜牛-->瞽叟
瞽叟-->舜
顓頊-->鯀
鯀-->禹
  • 治水與西遷
    • 共工、三苗、鯀、禹應都參與治水,且因知識類似,堵與疏應並用
    • 水患應未解決,禹部落開始西遷
    • 東方姜姓因水患發展落後,遷徙後的西方姬姓反而領先
    • 姬姓部族對姜姓部族的勝利應為自吹,如共工觸不周山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跡

  • 夏:太康失國少康中興
  • 商30代,夏17代,因商用兄終弟及之制
  • 商八遷,活動范圍仍在河南的黃河兩岸
  • 周武王滅紂未滅商,封其子武庚,使管蔡監。周公攝政成王,三監之亂,連帶東方諸國徐、魯、熊、嬴皆服商不服周,周公平之。
  • 周公後有雷風之變、周公奔楚
  • 成康之治,昭王南征伐楚敗而不復,穆王中興,五傳厲王被國人逐
  • 厲王被逐,周召共和,後宣王號稱中興而敗於西方姜氏之戎,幽王被犬戎申國所滅,平王東遷洛陽而西周亡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

  • 西周前歷史多為共主一國的歷史,東周始有各國歷史
  • 春秋多為大國爭二三等小國之戰,戰國則大國相爭
  • 呂不韋欲吞天下,秦廢之而沿襲政策。秦統一天下非盡兵力原因,政治、經濟、文化亦自有統一之勢
  • 秦成功因素
    • 地處偏僻,風氣淳樸
    • 地廣人稀,用三晉民為耕
    • 重用法家

第二十四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

  • 中國為農耕民族,居平原;春秋以前所遇外族主要為山戎,居山地,農耕且相對落後;戰國後遇畜牧的騎寇,居草原
  • 各異族情況
名稱 別名 位置 情況
犬戎 獯粥、獫狁、昆夷、串夷、緄夷 陝西中甘肅東 黃帝北逐獯粥,西周滅於犬戎,後應被秦人征服
白狄   陝西至中山 由狄分化
赤狄   山西、河北 由狄分化,被晉吞併
巴氐 嘉陵江流域 在周之西,因漢族開拓向西南發展
  黃河大通河流域 在周之西,因漢族開拓向西南發展
戰國在漢中成都 被秦吞併
  後世蔓延朝鮮半島 東北方民族
肅慎   原在內地而徙居東北 滿族祖先,
鮮卑   原在南方而徙居東北 東胡之後
烏丸     東胡之後
黎族 俚、長沙武陵蠻 長江流域 南蠻正宗,現苗族
沿海一帶、南洋 現馬來人,斷髮文身、食人(次睢之社)
倮儸 本在河南湖北間,後遷雲貴 西南大族,莊蹻為滇王。現彝族
  • 狄種類
氏族 從屬 位置
東山皋落 赤狄 山西昔陽
廧咎如 赤狄 山西樂平
潞氏 赤狄 山西潞城
甲氏 赤狄 河北雞澤
留吁 赤狄 山西屯留
鐸辰 赤狄 山西長治
鮮虞 白狄 戰國時中山
白狄 河北藁城
白狄 河北晉縣
  • 燕趙開闢外族疆域
名稱 開闢者 現位置
雲中 趙武靈王 山西大同
雁門 趙武靈王 山西右玉
代郡 趙武靈王 山西代縣
上谷 燕國 河北懷來
漁陽 燕國 北京密雲
右北平 燕國 河北盧龍
遼西 燕國 河北撫寧
遼東 燕國 遼寧遼陽
  • 漢族以文化同化周邊民族並開拓疆土,周邊民族被迫遷徙,而不免受文化影響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 徹底改變社會組織的探索
    • 道家:無實際方案
    • 墨家:節制消費,但不講平均分配
    • 儒家:恢復井田,有明王處理列國紛爭
    • 法家:大事業官營,相對能看清社會前進的趨勢,但方法不當
  • 諸子均以民出發,但均無使人民參政的方法,只寄希望於改變上層,且無制裁上層的手段
  • 三代是古人共同創造的理想世界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 秦漢的時勢
    • 對內治理長治久安
    • 對外擴張疆域,不可征服者確立防線
  • 秦始皇作為
    • 對內
      • 廢封建,行三十六郡
      • 解除武裝,收天下兵
      • 統一思想,焚書
    • 對外
      • 蒙恬北逐匈奴,取河套
      • 確立防線,連秦趙燕長城
      • 南取百越、閩中
  • 秦始皇順時勢而為,敗在過於急進

第二十七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 正史中秦漢間史實很多為當時的傳說
  • 項羽十八路諸侯相王,實際是公平的,劉邦所謂背約是找事
  • 秦始皇有公心和魄力廢除封建,劉邦則大封同姓以自輔
  • 秦二世六國復立至漢初建國,7年,六國之勢復起;劉邦滅異姓王,8年,封建勢力轉向同姓王;賈誼衆建諸侯而少其力至七國之亂平,40年,封建制徹底結束

第二十八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 漢武帝沒本事有志向,重拾秦始皇舊業
  • 漢武帝作為
    • 對內
      • 儒家:未用儒家平均地權,而只做表面文章,改正朔易服色,亦未興庠序
      • 法家:欲用法家節制資本,而只達籌款的目的,因不得民心而嚴刑壓迫人民
      • 經濟:一部分用於對外擴張,剩餘浪費在封禪、巡幸、方士、宮室
    • 對外
      • 匈奴:逐匈奴使損折頗多,收復河套甘肅。因用兵不得法,任人唯親,傷亡慘重耗費巨大,實以國力勝匈奴
      • 西域:遠征大宛,和親烏孫,時人多反對,後來的好處亦非本意已知
        • 通西域好處:打通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多一層防備遊牧民族的地理屏障
      • 朝鮮:收復朝鮮,加強文化傳播
      • 西南夷:擴張雲貴川諸地,確立西南邊境
      • 羌:開闢河湟之地,設護羌校尉,收青海東部

第二十九章 前漢的衰亡

  • 巫蠱之禍至誅滅霍光間,疑點頗多
    • 托孤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可疑
    • 劉賀無道被廢可疑
    • 漢宣帝身世可疑
  • 霍光廢立出於私心,但為政相較武帝為清明
  • 宰相之權,移於尚書,此禍由霍光起。進者出弘恭、石顯,遠者開宦官專權的先例

第三十章 新室的興亡

  • 王莽前,政治家抱有撥亂反正的思想;王莽後,政治家的思想是與天下安
    • 王莽前撥亂反正者:眭弘、蓋寬饒、王吉、貢禹、翼奉、夏賀良
  • 王莽改革
    • 土地國有,廢除奴隸,平均地權
    • 六筦法,大事業國營
    • 平衡物價,納稅養失業者及借貸
  • 王莽改革綜合儒法,思慮周詳,而失敗原因
    • 民眾覺悟尚不足
    • 對官僚的督責不力,實際內容未推行,均被扭曲而為害
    • 王莽泥古不化、脫離實際,忽視眼前政務,亂改貨幣、瞎改名、胡改官制、對外不當
  • 兩漢之亂時間四倍於楚漢相爭,破壞程度或許更甚。光武只能休養生息,後世也不再有人進行根本改革

第三十一章 後漢的盛衰

  • 後漢國力遠不如前漢
    • 移都雒陽,對西北兩面控制不利
    • 兩漢大亂,海內凋敝
    • 羌亂
  • 光武嚴以察吏、寬以馭民,所以政治清明。明章承襲。因運氣好,至和帝時,班超平定西域,竇憲擊破北匈奴
  • 後漢亂源
    • 君主年幼,母后臨朝,外戚專權。始於孝章竇皇后
    • 皇帝任用宦官。始於和帝與鄭眾誅竇憲
    • 宦官得勢,而成黨錮之禍
    • 羌亂使後漢大傷元氣
    • 下流社會受宗教煽動

第三十二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 三國分裂的心理原因
    • 封建各忠其君的心理餘習
    • 南方風氣的強悍
  • 後漢亂源需嚴法督責,曹操及諸葛亮收其效

第三十三章 晉初的形勢

  • 晉初潛伏的亂源
    • 玄學興起,忽視現實政務,生活奢侈
    • 門閥士族的階級固化,政治腐敗,忠君之念淡薄
    • 廢史立牧之弊延續,雖除刺史兵權而仍地方割據
    • 兵權倒持異族手中,引發五胡亂華
  • 道家思想轉變
    • 漢朝黃老:清淨不擾,使人民各安其生
    • 魏晉老莊:委心任運,趨利避害之術,逃避現實,專求物慾
  • 五胡
名稱 源出地 說明
匈奴 散佈山西省  
鮮卑 蒙古東蘇克蘇魯北 東胡後裔,後漢時居北匈奴之地,烏桓被滅後成為五胡之首
山西遼縣 史籍言匈奴別種,疑為氐羌混種。火葬
甘肅成縣 源出武都白馬氐,後同羌居涇渭流域。火葬
涇渭流域 後漢叛亂者。火葬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亂(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亂(下)

  • 八王之亂圖
graph TB

司馬防-->司馬懿
  司馬懿-->司馬師
    司馬師-->司馬攸
      司馬攸-->齊王司馬冏
  司馬懿-->司馬昭
    司馬昭-->晉武帝
      晉武帝-->晉惠帝
      晉武帝-->楚王司馬瑋
      晉武帝-->長沙王司馬乂
      晉武帝-->成都王司馬穎
  司馬懿-->汝南王司馬亮
  司馬懿-->趙王司馬倫
司馬防-->司馬孚
  司馬孚-->司馬瓌
    司馬瓌-->河間王司馬顒
司馬防-->司馬泰
  司馬泰-->東海王司馬越
 
classDef king fill:#ffee00
class 齊王司馬冏,楚王司馬瑋,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 king 

  • 八王之亂原因:封建思想殘餘。曹魏兄弟爭立,晉反之而大封同姓並給兵
  • 晉南北形勢
    • 北方:匈奴劉淵建前趙,滅西晉。羯族石勒滅前趙,控制北方。後被冉閔屠殺,匈奴、羯族一蹶不振。鮮卑慕容氏殺冉閔,控制河北建前燕,氐、羌趁機自立。羌姚氏降晉又降前秦;氐苻氏建前秦,滅前燕前涼,但淝水之戰大敗。鮮卑慕容河北建後燕,羌族姚萇關中建後秦。後秦滅前秦,塞內五胡因戰爭同化已成強弩之末,而鮮卑拓拔氏崛起建北魏。匈奴鉄弗部赫連勃勃被北魏敗而投後秦,叛之建胡夏而後秦衰。北魏敗後燕,分裂為北燕、南燕。北魏拓拔珪吸毒而暫停,各勢力分裂兼併,劉裕占長安而還,被胡夏奪。北魏復強,佔據北方。
    • 南方:衣冠南渡,王敦、庾氏、桓溫相繼掌權。謝安淝水之戰敗前秦。桓玄廢帝自立,劉裕討平之。劉裕平孫恩盧循之亂,北伐滅南燕、後秦,後方有事而棄關中,未能統一南北,篡晉建南朝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 治亂循環:開國需文武兼備之主,及諸多輔佐者。如輔佐者擇賢而立,可利國利民,然而實際開國之君必殺功臣而立子。繼位者必生長於富貴,至多中人,不免昏庸或殘暴。前人功業因此付諸東流,國民再次蒙難。
  • 南朝
    • 宋文帝北伐
      • 宋文帝時期為南朝較長的治世元嘉盛世
      • 因輕敵而三次北伐敗於北魏
      • 北強南弱之勢至此形成
    • 齊朝
      • 蕭道成篡宋自立
      • 齊高武兩帝政治較清明
    • 梁武帝蕭衍
      • 早年政治清明
      • 晚年好佛法,綱紀廢弛
      • 侯景之亂起,武帝死而子被弒,陳霸先除侯景。
    • 陳朝
      • 梁骨肉相殘,引異族為助,陳霸先建陳朝而存江南
      • 陳後主被隋文帝楊堅滅
  • 北魏及北朝
    • 太武帝拓拔燾以平城為根本,不圖南侵
    • 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全面漢化,然而淪落至驕奢淫逸
    • 爾朱氏的入侵使北魏轉亂,高歡滅爾朱氏,與宇文氏對立,分裂為東西魏
    • 東魏高歡被其子篡立北齊,西魏宇文泰被其子篡立北周。高歡將侯景南下作亂
    • 北周武帝滅北齊,後北周權歸外戚楊堅,建立隋朝
  • 遊牧民族被漢化後的驕奢淫逸,是環境改變後的必然現象,非被文化所貽誤。遊牧民族以掠奪為生產,則必以佔有後享樂為消費,符合經濟學的規律。
  • 兩晉南北朝政治黑暗,文化卻得較大發展
    • 南方經濟大發展,成為富力中心
    • 南方由野蠻轉文明,談玄學佛,成為文化中心
    • 文化傳播至東北、遼東、交趾等邊境
    • 五胡大部分主動歸化漢族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 秦漢南北朝為一段落,五胡亂華而隋唐興起為另一段落
  • 漠南北
    • 初匈奴後鮮卑。拓拔鮮卑據平城
    • 鐵勒入據,被鮮卑趕至漠北。即敕勒,漢時丁零
    • 北魏占漠南,柔然逃漠北歸鐵勒,北魏復破之,部分鐵勒遷至漠南稱高車
    • 南北朝末柔然復強,北朝忌憚。突厥更強,破柔然而代之
  • 西域
    • 西域無法侵略中國,中國亂世時亦無暇經營
    • 兩晉南北朝僅苻堅使呂光征伐過一次西域,但商業不絕
    • 三十六國互相吞併,隋唐時僅剩高昌、焉耆、龜茲、于窴等幾個大國
  • 東北
    • 遼東遼西朝鮮四郡以南:貉族
      • 西漢時曾至長春附近,建立夫餘國
      • 東漢時朝貢
      • 晉初被鮮卑慕容破,轉向朝鮮半島
      • 部落高句麗獨立建國,慕容入中原後佔遼東侵遼西。支族在南建百濟國
      • 半島南部三韓,秦時有漢人雜居,稱秦韓,後自立建國新羅
      • 高句麗最強,新羅百濟聯合,後百濟附高句麗,新羅附中國
    • 遼東遼西朝鮮四郡以北:未開化的滿族,漢時挹婁,南北隋唐勿吉、靺鞨
  • 海路
    • 與印度因佛法交流不少
    • 朝鮮自海路通中國。日本東漢始通中國。百濟使見侯景之亂,號慟哭泣
    • 東漢始與羅馬通商,首例記載為安敦
    • 三國末至唐武后間約450年,中國握有航海權
    • 扶桑可能是庫頁島,更可能是墨西哥。法顯可能發現了美洲
    • 東南亞貨物輸入中國較多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 隋文帝離間,突厥分為東西,東突厥臣隋
  • 貞觀之治
    • 天下豐樂,制度井然
    • 對外破突厥、薛延陀(鐵勒一部),服回紇、吐谷渾,平西域,通西藏,敗印度
  • 唐高宗時期滅百濟、高句麗,定西突厥,對外聲威達頂峰
    • 使新羅、日本全面漢化
    • 波及滿族,建立渤海國
  • 與大食的文化交流
    • 輸入回教、摩尼教、基督教
    • 輸出印刷、羅盤、火藥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 唐高宗因柔懦而使唐中衰
    • 政權落入武后之手,掌權55年
    • 吐蕃破吐谷渾、西域,成為外患
  • 武則天:維持權勢不顧大局的政治家
    • 用祿位收買人心,用酷吏威吓異己
    • 驕奢淫逸
    • 使突厥復強,契丹反叛,滿族建渤海國,朝鮮失控
  • 唐中宗昏庸,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干政。唐睿宗時太平公主干政。
  • 唐玄宗
    • 開元之治:大力廓清武后積弊,滅突厥,戰吐蕃收河西九曲之地
    • 中歲亦墮入武后的驕奢淫逸,引發天寶之亂
    • 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的盛衰轉折點
  • 安史之亂
    • 根源
      • 唐朝武力遠不如漢朝,多用蕃兵
      • 唐控異族於塞外,雖不至於像漢遷胡內地致五胡亂華,卻會在政治衰弱時難防其侵入。安史之亂、唐末沙陀、五代契丹皆此情景
    • 安祿山得長安後不再進取,有勇無謀,被郭子儀借回紇力平
    • 史思明降而復叛,復陷東京。李光弼與相持,再借回紇之力乃平
    • 處於唐中期,後雖表面統一而內核已衰不可復振
    • 後果
      • 引發了藩鎮的跋扈,鐵勒、各節度使
      • 外患的復興,回紇、吐蕃、南詔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 雲南西康六詔(詔為王的音譯)
名稱 別名 位置 事跡
蒙嶲詔   西康西昌縣  
越析詔 磨些詔 雲南麗江縣  
浪穹詔   雲南洱源縣  
邆睒詔   雲南等川縣  
施浪詔   雲南洱源縣東  
蒙舍詔 南詔 雲南蒙化縣 位於最南,吞併別五詔
  • 唐德宗屢遭叛變,開始重用宦官。後屢鬥宦官未遂,唐文宗謀殺宦官敗露成為傀儡。唐武宗、宣宗時政治清明,但對宦官無能為力。
  • 唐懿宗時徐泗之亂,引沙陀軍討平
  • 唐末,與南詔言和,回紇為黠戛斯破,吐蕃內亂,三外患因幸運而解除。但因綱紀不振,僅沙陀即可橫行
  • 沙陀
    • 西突厥別部,屬白種人。又名處月、朱邪,在新疆迪化縣,有大沙漠名沙陀
    • 酋長朱邪赤心,賜名李國昌,鎮守大同
    • 王仙芝黃巢作亂,各藩鎮坐視,朝廷再請沙陀平亂,李國昌子李克用敗黃巢收復長安
    • 黃巢將朱溫與沙陀抗衡
    • 沙陀整個部族侵入中國,因此其後被同化
  • 唐朝痼疾在宦官不在藩鎮,因宦官而不得不用藩鎮,使唐朝與宦官同歸於盡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 契丹
    • 大概是宇文鮮卑之後,久居塞外
    • 初遭北齊襲擊,隋時元氣恢復。唐初李盡忠反叛,安史之亂與安祿山鬥爭。唐末回紇崩潰後,興於漠北
    • 分為八部,每部一個大人,一人司旗鼓,連結較弱。亦有一虛名共主,大賀氏或遙輦氏。
    • 劉守光暴虐,流民出塞投契丹,耶律阿保機學習知識,滅八部大人,廢遙輦氏自立,契丹興起
    • 與石敬瑭交易得燕雲十六州,遼太宗侵入中國不利而返
    • 被金聯宋攻破亡國
    • 耶律大石建立西遼,被成吉思汗滅
  • 內亂流民同化情況
    • 1 流民多,外國文明低且人少,會被完全同化
    • 2 流民少且文明高,會在外國掌權
    • 3 文明相當,流民會被役使並傳授知識,可能造成外國的強盛
    • 契丹前中國流民多屬1、2情況,契丹始多為3
  • 後梁
    • 朱溫篡弒私德不佳,而政治有功,然早死
    • 梁戰唐不力,被滅
  • 後唐
    • 沙陀改國號為唐,佔據中原
    • 李存勗滅梁後志得意滿,政治大亂
    • 石敬瑭聯合契丹,廢帝李從珂自焚
  • 後晉
    • 石敬瑭為李嗣源女婿,沙陀人
    • 石敬瑭許燕雲十六州,引契丹滅後唐,割地稱臣
    • 石重貴對契丹不復稱臣,被劫持,遼軍劫掠百姓,激起民憤而逃歸
  • 後漢
    • 劉知遠為石敬瑭手下,沙陀人
    • 契丹退後稱帝。無甚作為被郭威篡
  • 後周
    • 政權返回漢人手中
    • 北漢乘郭威喪來伐,柴榮破之
    • 柴榮政治清明。整頓軍隊,一掃藩鎮之弊,敗後蜀伐南唐
    • 柴榮伐遼成功在望,中途病死,趙匡胤篡位
  • 趙匡胤知燕雲十六州不易取,先平定國內建宋

第四十二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

  • 北族對中國的威脅
    • 前4世紀至6世紀末,一千年,北方騎寇至五胡全被同化。以被征服形式移入而同化
    • 4世紀後半至10世紀前半,六百年,鐵勒侵入至沙陀失權。以被征服形式移入而同化
    • 10世紀初至1911,約千年,東北契丹興盛至近代東北問題。以征服形式移入而同化
  • 五胡與沙陀之亂並未激起民族主義,只引發內政治理的反思
  • 中國文化三時期
    • 正:先秦兩漢,諸子之學,均為撥亂反正矯正社會。王莽變法失敗後消沉
    • 反:魏晉南北隋唐,玄學佛學,討論人性改進個人。最終結論只能消滅世界
    • 合:宋至西學傳入,理學,認可社會而改良個人。理論治人有益而治世無用
  • 宋儒弊病
    • 偏於內心而疏忽處事
    • 要求過嚴而轄制有才之士
    • 論調過高不切實際
    • 過重意氣而陷於黨爭
  • 宋儒認識到要改造社會,但無能於政治,其所主張與目的相反;關鍵時期不重視外敵壓迫而消耗於黨爭,使外侮終成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積弱

  • 宋真宗與契丹歲幣,開國未幾已不振
  • 宋仁宗時又與西夏定歲幣,契丹復加價
  • 西夏
    • 黨項人,應為羌族,拓拔鮮卑流入而為酋長,唐太宗時歸化
    • 平黃巢有功,拓拔思敬賜姓李,據五州
    • 李元昊時成為宋患
  • 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道理沒錯,但目的未達到,且引發大量此生災害,難辭其咎。至哲宗徽宗時,在新法舊法間來回搖擺
  • 宋徽宗時政治日下,恰巧遼夏亦衰。而女真崛起則亡
  • 女真
    • 先秦肅慎,漢挹婁,南北隋唐靺鞨,宋女真,清滿族,皆為女真未變
    • 松花江南熟女真,松花江北生女真
    • 文明程度很低,渤海時代才一度開化
    • 金始祖函普,為高句麗入居生女真的完顏部
    • 連宋攻遼滅之。本欲分燕雲十六州,童貫屢敗而賴金救,終得空城而加歲幣
    • 靖康之恥,立張邦昌為偽楚,南宋建立
    • 被宋聯合蒙古滅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

  • 南宋無文武兼備的統帥,可退金兵;金亦因無法消化而退兵
  • 宋高宗無進取心,任秦檜為宰相,執意言和供歲幣,岳飛等進兵被召回
  • 韓侂胄作妖,金已是強弩之末,而宋仍急於講和增賠款
  • 蒙古
    • 室韋部落,與韃靼混合。初在黑龍江上游之南
    • 成吉思汗時始強大,與宋聯合滅金(滅後宋仍不發奮自強,蹈聯金滅遼覆轍)
    • 蒙古滅宋
    • 明時達延汗中興蒙古
  • 宋朝覆亡
    • 因文化不及轉變,不適應競爭環境
    • 激發了民族主義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

  • 蒙古成功原因
    • 勇於戰鬥
      • 最深入西征抵威尼斯
      • 然二征日本大敗,三征柬埔寨緬甸不利
    • 善於統治,如不干涉各族信仰
    • 主要原因為幸運
      • 彼時中國、大食都正處於衰頹期
      • 西征時諸部族附從
  • 蒙古真正打通了東西方的陸路交通,使文化交流融合大興
  • 蒙古自忽必烈臻於極盛,亦開始衰頹
  • 僅忽必烈及元仁宗時政治清明

第四十六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

  • 遼金元對中國態度
    • 遼:立國以部族為本,和漢人不發生深切關係
    • 金:海陵遷都後全部寄託於中國,了解漢人較深且壓迫較多
    • 元:始終視中國為一部分,不了解中國
  • 忽必烈治法專以防制漢人為務,因漢人不關心政治(抗壓能力強)未得即時覆滅
  • 末代元順帝破,朱元璋建國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 朱元璋
    • 平定群雄,武力出眾
    • 通政治,學校科舉賦役法用600年
    • 衛所制可不煩民力而強兵
    • 私心太重,廢宰相,朝中無人,權入宦官
    • 重任官二代,軍政腐敗,導致靖難之變
    • 用刑殘酷,立錦衣衛,後起東廠西廠內廠
  • 明初好大喜功,有意沿襲元朝
    • 經略北方
    • 征服安南,設交趾佈政使司(維持22年)
    • 鄭和七次下西洋
  • 明政治敗壞始於朱棣
    • 用刑殘酷
    • 宦官專權
  • 土木堡之變,徐珵主遷都,于謙主抵抗,其時以抵抗為宜。但兩種策略各有其用,非抵抗必優於遷都
  • 明中葉後三昏君
    • 武宗:荒淫,寵宦官劉瑾等
    • 世宗:昏聵,受嚴嵩蒙蔽等
    • 神宗:怠荒,張居正為相十年大有起色,死後神宗親政而昏亂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興亡

  • 西南邊境
    • 貴州:明成祖時列為佈政司
    • 雲南:唐起大理獨立為國,被元滅,建土司制度,改土歸流逐漸歸屬中國
  • 永曆帝入緬甸被弒,明亡。寇盜李定國、白文選死節,重臣洪承疇、吳三桂降清
  • 吳三桂三藩之亂反清失敗,鄭成功退守臺灣被施琅覆滅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 清朝摧折漢人遠甚遼金元,因渤海、金已經兩度開化
    • 戒喻臣下勿染華風,旗人圈地單獨居住,如封鎖東三省
    • 連結蒙古制漢,假裝信喇嘛教
    • 摧折民族性,立貳臣名目,大興文字獄,編四庫全書而焚書篡改
  • 康雍乾
    • 康雍勤政,乾隆吃老本,政治清明
    • 漢人不關心政治(抗壓能力強),內無兵戈之事
    • 西藏、蒙古因喇嘛教而趨平和,塞外衛拉特(瓦剌)被滅,武功烜赫一時,滅大小和卓木時極盛。明初有緬甸,清未復
  • 中國發展特點
    • 中國不適宜向外侵略,除秦漢襲戰國餘風,其餘均為守勢
    • 因國力充裕,只需政治清明、外無強敵,即可威行萬里
  • 清衰機始於乾隆,暴露於嘉慶,崩潰於道光、咸豐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 中國同化外族入侵者,改造外來宗教,自古未變,直至西方文化傳入
  • 洋務以通商傳教為主,但心理上一直畏惡洋人
  • 至1860年,與各國訂立北京條約

第五十一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 部分漢族光復運動被冠以文字獄而鎮壓
  • 反清組織:北方哥老會,南方天地會,三合會黨,白蓮教,太平天國、捻軍、回亂
  • 太平天國失敗原因:非軍事不力,而為文化落後
    • 政治失敗,均貧富方法簡陋不可行
    • 文化落後,本為討胡而宣揚上帝,不得民心,反使曾國藩、李鴻章等站在對立面
  • 太平天國使漢人開始受到重任,內政外交均委託漢人,平定後號稱中興,但滿清已名存實亡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亂

  • 從慈禧到中興漢臣,應對新局面的思想覺悟均不足
  • 列強瓜分使中國徹底覺醒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 西力東侵的應對
    • 戊戌變法:起自中產階級,以傳統文化為根基,以康有為為代表
    • 辛亥革命:起自下層社會,以西方文化為根基
  • 義和團被縱容毀洋貨殺洋人,八國聯軍入京城,慈禧變排外為媚外
  • 庚子後對清政府失望,分立憲、革命兩大潮流
  • 自五口通商民族對時局覺醒,到改革建立中華民國,不過70年,速度已是很快了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 民國間革命最大的問題在對外,軍閥混戰只是小擾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