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中國哲學簡史下

中國哲學簡史·下(經學時代)

第十七章 將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家:董仲舒

陰陽家和儒家的混合

  • 為了天與人的聯繫,董仲舒把陰陽家和儒家結合起來,混合了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

宇宙發生論的學說

  • 宇宙十種成分: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人
  • 天亦有喜怒哀樂,人是天的副本

人性學說

  • 天有陰陽,人有性情
  • 孟子言性已善,董仲舒言性未善

社會倫理學說

  • 三綱:從五倫中選君臣父子夫妻為三綱,為社會倫理
  • 五常:定仁義禮智信為五常,為個人德性

政治哲學

  • 王者四政:慶、賞、刑、罰,幫助發展人性
  • 人間政治過失會引發天怒;人的異常也會機械性地連帶引發天的異常

歷史哲學

  • 否定五德終始說,創造三統學說:黑統、白統、赤統
    • 夏商周,黑白赤;法西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黑白赤
  • 改制並不改變基本原則

對《春秋》的解釋

  • 孔子繼周正黑統
  • 春秋分三世:孔子所見世、所聞世、所傳聞世

社會進化的三個階段

  • 禮記分亂世、小康、大同三階段

第十八章 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復興

統一思想

  • 焚書是法家思想的實際應用
  • 漢武帝繼秦始皇,以獨尊儒術統一思想,以儒學為做官的門徑,不禁百家

孔子在漢代思想中的地位

  • 神話孔子後,相對經書出現了緯書,古文學派駁斥之

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之爭

差異點 古文學派 今文學派
緣起 擁有焚書前密藏古文經書 經書由漢朝字體寫成
成員 劉歆、揚雄、王充 董仲舒
溯源 先秦儒家現實派-荀子 先秦儒家理想派-孟子
傾向 受道家影響 受陰陽家影響

揚雄和王充

  • 代表古文學派抨擊今文學派,持自然主義宇宙觀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道家與佛學

  • 王充為新道家的復興開闢了道路
  • 道教
    • 儒家今文學派的陰陽家成分與道家結合,通過模仿佛教而產生了道教,實際已無先秦道家痕跡。
    • 道教意圖從民族主義出發,取代佛教的影響
  • 佛學
    • 以道家為盟友
    • 和尚與新道家清談,出現了禪的精神

政治社會背景

  • 對秦朝的仇恨使法家受牽連,儒道得益
  • 儒家主用於社會組織、精神文明、學術界;法家主用於實際政治的理論和技術;道家主用於休養生息、反對派及逃避現實的思想體係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 玄學為新道家

名家興趣的復興

  • 辯名析理

重新解釋孔子

  • 多數玄學認為孔子是最大聖人,甚至超過老莊,但以道家精神來解釋

向秀和郭象

  • 向秀、郭象為玄學唯理派代表,著《莊子註》

“道”是“無”

  • 向郭認為道是真正的無

萬物的“獨化”

  • 萬物自生,而各具他物。社會現象也如此

個人觀點:有點類似原子結構

制度和道德

  • 應自生,適應新的社會

“有為”和“無為”

  • 順應自然、自由發揮才能即無為

知識和模仿

  • 反對模仿以獲取知識,無用、沒結果、有害。應任我以至於無為

“齊物”

絕對的自由和絕對的幸福

  • 向郭註闡明了莊子的暗示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風流”和浪漫精神

  • 向郭的棄彼任我,為風流的本質
  • 世說新語記載清談,體現了風流精神
  • 風流源於道家,有浪漫主義精神
  • 漢:莊嚴、雄偉;晉:放達、文雅

《列子》的《楊朱》篇

  • 《列子》應為晉朝著作
  • 表現了任從衝動而生的思想

任從衝動而生活

  • 風流應有縱情外的超越感
  • 風流要善於感情投射,以致物我無別

情的因素

  • 聖人有情而無累
  • 主情派多數為宇宙人生而感,非為個人得失

性的因素

  • 新道家對性有審美無肉感

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建立

佛教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 1世紀:傳統說法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
  • 2世紀:謠言佛為老子弟子
  • 3-4世紀:佛經以道家思想來格義(類比解釋)
  • 5世紀:放棄格義,大量翻譯佛經
  • 玄奘引入的相宗為在中國的佛學,短暫時期影響少數人;中道宗與道家結合成為禪宗,為中國的佛學

佛學的一般概念

  • 佛學一般概念
    • 業是因,報是果,今生來生的生死輪迴,為痛苦根源。
    • 所有業是心的表象,渴求它是無明,陷入生死輪回萬劫不復。
    • 學佛可將無明轉化為菩提,積累善業達到涅槃
  • 涅槃定義
    • 法性宗:個人與宇宙的心同一
    • 法相宗:負的方法

法性宗:性宗,含三論、華嚴、天台

法相宗:相宗、空宗、中道宗,含惟識、俱舍

二諦義

  • 法相宗提出俗諦與真諦,低層次的真為高層次的俗
  • 吉藏三層次二諦
    • 俗諦萬物有,真諦萬物無
    • 俗諦萬物無,真諦非有非無
    • 俗諦非有非無,真諦非有非無且非非有非無
  • 涅槃類似坐忘

僧肇的哲學

道生的哲學

  • 鳩摩羅什弟子:僧肇、道生,已產生了禪宗的理論背景

第二十二章 禪宗:靜默的哲學

禪宗傳述的宗系

graph TB

釋迦摩尼--28代-->達摩
達摩-->二祖慧可
二祖慧可--3代-->五祖弘忍
五祖弘忍-->北宗神秀
五祖弘忍-->南宗六祖慧能
南宗六祖慧能---禪宗
  • 世系不可信,分裂禪宗是事實
    • 神秀:性宗,類道生的佛性
    • 慧能:相宗,類僧肇的無

第一義不可說

  • 與道家結合達高峰
  • 禪宗第一義即法相宗二諦第三層次
  • 因不可說產生了語錄

修行的方法

  • 充分自信,以無心作事,即自然作事

頓悟

  • 禪師以棒喝助力頓悟

無得之得

  • 聖人悟道後,仍做平常事
  • 凡事皆修禪,則修他法亦修禪,為何修禪?禪師對此無解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發生論者

  • 唐代儒學地位重新確立
  • 儒家需要形而上學和超道德價值的發揮

韓愈和李翱

  • 繼禪宗盛行,道統說復興,繼承孟子,成立道學,也稱宋明理學、新儒學
  • 理學思想來源
    • 儒家本身
    • 佛家及禪宗,包括禪宗中的道家
    • 道教,吸納陰陽家的宇宙觀
  • 理學思想發端於韓愈,直至宋朝完成整合

周敦頤的宇宙發生論

  • 改畫道教圖像,成太極圖說

精神修養的方法

  • 周敦頤提出無欲,以文字上區別道家的無為和禪宗的無心
  • 去除私慾,達到動直,接近禪宗率性而活的思想

邵雍的宇宙發生論

  • 發展十二主卦理論,兩儀為動靜,四象為陰陽剛柔

事物的演化規律

  • 邵雍創六十四卦圓圖方位圖,以成與毀解釋陽與陰

張載的宇宙發生論

  • 強調氣的觀念,太極就是氣,氣的聚散使萬物形成和消亡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

graph TB
新儒學-->程顥
程顥---心學
心學---陸九淵
陸九淵-->王守仁
新儒學-->程頤
程頤---理學
理學---朱熹
  • 朱熹和陸九淵論戰核心:自然規律是否由人心創造

程顥的“仁”的觀念

  • 仁主要特征為與萬物合一,萬物皆有生命的傾向

程朱的“理”的觀念的起源

  • 程朱理學認為,宇宙是氣於理的產物

程頤的“理”的觀念

  • 理是形而上的道,是抽象的;器是形而下的事物,是具體的
  • 精神修養以敬字為關鍵

處理感情的方法

  • 不將情感與自我聯繫起來,如明鏡,不遷怒

尋求快樂

  • 從名教中尋求快樂,名教實是自然的發展,與風流結合,即古典與浪漫的結合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學

朱熹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 朱熹使程朱理學達巔峰,統治直至西學時期
  • 將思想與學識結合起來,從而使思想佔據了統治地位

  • 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性,即理,理是永恆存在的

個人觀點:理即對象的屬性,有對象必有屬性,屬性在對象創建之前也可存在

太極

  • 太極是萬物之理的總括,萬物中各有太極

個人觀點:太極是最根本的基類

  • 氣與理共存,孰先孰後是個問題

心、性

  • 性即是理,抽象;心為理加氣的體現,具象。此為程朱與陸王主要思想分歧之一

政治哲學

  • 國家亦有其理,須按理治國

精神修養的方法

  • 格物致知:擴大知識面,以求窮理;
  • 用敬: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再現個人本性從而頓悟
  • 類似柏拉圖的宿慧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學

陸九淵的“心”的概念

  • 心即理
  • 不存在抽象具體兩個世界,只有心一個世界

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

  • 王守仁將心學最終系統化完成
  • 無心則理同時消失

“明德”

  • 大學為大人之學

良知

  • 三綱領歸納:心的本性為在明明德
  • 善的本性為良知,人應致良知

“正事”(格物)

  • 八條目歸納:致良知

用敬

  • 陸王思想有禪學的延續

對佛家的批評

  • 朱熹批評佛學所說的空,其中應有理的存在
  • 王守仁批評佛家自稱不著相其實已著相,儒家反不著相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

  • 朱熹自己不遵守格物的做法,加重了官方化的權威主義與保守主義

對於新儒家的反動

  • 陸王學派陷入全部相信直覺去做事的陷阱
  • 清朝被指責朱子道,陸子禪。反對宋學(新儒學),提倡漢學
  • 漢學思想成就不大,但打開了眼界,不再局限於四書

孔教運動

  • 為抵抗西方傳教士影響,康有為力圖把儒家建立為宗教。基督教影響有限,孔教也夭折了

西方思想的傳入

  • 20世紀初,西方思想最大權威是嚴復,流傳原因
    • 中國戰敗從而想對西方有所了解
    • 嚴復使用了類比法(格義),便於理解
    • 嚴復翻譯得很像中國古典經書
  • 王國維對哲學有更深見解,可惜棄哲學從文史

西方哲學的傳入

  • 1919年杜威與羅素首次來中國講學
  • 迄今為止,還是西方哲學在中國,未有融入中國的情況
  • 西方哲學最大的貢獻是提供了邏輯分析方法,即正的方法,與道佛的負的方法相對

第二十八章 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

哲學家和哲學史家

戰時的哲學著作

哲學的性質

  • 哲學應成為不知之知,不為提高知識,而是提高精神境界

人生的境界

  • 生命活動四等境界
    • 自然境界
    • 功利境界
    • 道德境界
    • 天地境界
  • 中國哲學既入世又出世,這方面可能會有所貢獻

形上學的方法論

  • 正的方法:討論形而上學的對象。西方哲學占統治地位,在中國被過分忽略
  • 負的方法:排除法。中國哲學占統治地位,康德曾有所運用
  • 應以正的方法開始,以負的方法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