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画面有故事感的色彩与构图

图像的心理学

  • 所有图像都会通过联想触达观众的记忆与情绪
  • 形状线条色彩之间的关系会形成潜在的机制
  • 用与内容契合的方式设计图像,才会使观众产生共鸣
  • 图像的解剖结构
    • 主题内容:主要动机或焦点的内容
    • 主题transform:主题所在的位置和大小
    • 画布transform:画布尺寸与长宽比
    • 画布朝向:横屏或竖屏
    • 织体:用于统一的整体设计或重复元素
    • 线条组合:可见不可见线条的组合
    • 轮廓:主要轮廓的剪影
    • 形状划分:虚与实的形状与划分
    • 色彩构成:3-5种主要颜色
    • 明度划分:灰度图明中暗的划分
    • 材质:某些组成部分的质感,使用应克制
    • 边缘:柔边还是硬边
    • 光照:光源、强度与光颜色
    • 3D感:更平面化还是更有空间感,通过景深或透视控制
    • 动感:任何看起来可移动的元素

线条

  • 线条指结构线,可为画面增加戏剧性
  • 哪些是结构线
    • 图像边界
    • 人物身体
    • 色块边缘
    • 透视线
    • 重复元素
    • 实际或隐含的运动线
    • 前景元素线条
    • 元素间可感知的心理线
  • 走向
    • 水平线:平静、安宁
    • 竖直线:力量、优雅
    • 对角线:不平衡、运动感
    • 安排主导性的线条走向,可相对准确地传达信息与情感
  • 排布
    • 对称的排布通常静态且单调,非对称则更自然有趣
    • 非对称排布的原理是递归的
    • 非对称通常可使用三等分或黄金分割
  • 性质:曲直、粗细、光滑度,不同性质的结合可创造律动感与能量
  • 调和与反差
    • 与画布横纵向平行的线条排布通常可创造出调和感,对角线或其他交叉方向则为反差感
    • 调和感可降低紧张感,传达平静的情绪。反差感会产生视觉张力,突出戏剧性。
    • 完全调和的画面会让人感觉平淡,甚至有些超现实。具备一定程度的反差会更自然
    • 反差点容易吸引注意力
  • 律动
    • 相似线条的重复构成律动感
    • 均匀的律动往往不自然,适用于表现机械式或威权主义。不均匀的律动会使人轻松自然,不会使观众过度关注构图本身

形状

  • 形状本身带有明显的情感性质
  • 发现形状
    • 将复杂形状进行简化分解
    • 区分虚实的正形状与负形状
  • 可读性
    • 避免形状过于繁杂,主要形状不超过3-5个
  • 视觉趣味性
    • 让形状具有多样性,才能提升趣味
    • 使用同一形状族并加以变化,是平衡可读性与趣味性的一种方法
  • 塑造情感
    • 形状的类型、大小都会传达情绪

色值(明度)

  • 观察明度:将去色後的图像有意识地概括为亮、中、暗三种明度范围
  • 明暗分布:合理分布明中暗会使构图更加可读和平衡。同样明暗分块的形状需要节制使用。
  • 控制焦点:观众会被画面中明暗差异最大的地方所吸引。差异是一幅画面中的相对值,可大可小。
  • 画面中前景中景背景的明暗应该归入不同的明暗范围
  • 明暗与情绪
    • 选择主导明度:深色更沉重、严肃甚至有威胁性;浅色往往表现纯洁、宁静、神圣
    • 明暗反差的设计:明暗差异大会提升动态感、戏剧感、紧张感;差异小则安静、温和或者悲伤
    • 原则可以被打破,处理得当仍会极具感染力

色彩

  • 色彩更偏向直觉化的理解,而规则相对较少
  • 色彩天然地带有功能性,在不同文化圈中仍有较大的共性
  • 色相环:邻近色表现平静,对比色增加张力
  • HSL
  • 感知色彩
    • 准确识别色彩,最好用吸管吸色值
    • 积累调色盘
    • 色彩观感会受周围色彩的较大影响
  • 色彩与情感
    • 写意高于写实
    • 色彩调和度影响情绪:颜色的临近与对比传达出平和感或兴奋感
    • 色彩联想影响情绪:强大且多样化,特定场景即可触发
    • 提炼图像的主调色板需要情感参与,并非机械化分析可得出。如可先从最浅颜色开始定位
  • 色彩与设计
    • 明度的设计原理同样适用于色彩
    • 色彩设计更多的是在处理颜色之间的关系
  • 色彩与明暗:配色应基于明暗的基础,有效地将明暗构图进行色彩上的转化,违背明暗的色彩搭配会破坏整体效果
  • 色彩的力量:部分典型配色方案
    • 恶劣天气简化了画面,会使构图更统一
    • 不同地域往往有独特的调色盘
    • 对配色方案有意识地颠覆使用会创造有趣的视觉效果
  • 色彩脚本的步骤:仅适用于影视配色

  • 光的元素
    • 基本元素
      • 光源
      • 光的颜色
      • 光的强度
      • 光的方向
      • 光的性质:直射、漫反射
    • 高光
    • 明暗衰减
    • 反射率
    • 投影等
  • 灯光布置
    • 主光:主要光,通常源自场景中的实体元素
    • 补光:使阴影更加透明
    • 背光:位于物体后面,用于区分物体与背景
    • 侧光:突出细节时使用
    • 部分常用布置
      • 侧面打光:突出立体感,具有戏剧性和张力
      • 柔和的侧光:平衡的美感
      • 逆光:只能看清轮廓,带来不祥的感觉
      • 漫反射光:整体柔和无阴影,适合安静诗意的场景,但可能缺少趣味
      • 整体较亮加柔和侧光:营造欢快气氛,适合喜剧
      • 逆光加小区域补强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具有美感和神秘感
      • 高调的上照打光:令人不安
  • 亮度
    • 低调:更严肃、具威胁性,也可以体现美感。暗部可用统一的色彩与构图
    • 中调:中性互动与对话
    • 高调:纯洁、美丽、神圣感。需要控制元素数量避免杂乱
  • 光的性质
    • 硬光(点光源):单方向、集中、直接的打光。展现立体感,需要注意高光与投影的形状
    • 柔光(漫反射光):多方向、漫反射、间接的打光。展现平滑或柔软感,体现细腻情感或抑制情感,需要确保图像有一个焦点
  • 光源
    • 光源对画面外观和情绪都明确且各异的影响
    • 光源会影响画面的焦点
  • 阴影
    • 附着阴影:阴影不透明且影响主体,会显得严肃、沉重以至暴力、恐怖;反之则主要用于塑造立体感
    • 投影:增强神秘感或戏剧性,使视觉更有趣。投影可以直接作为构图元素

摄影机

  • 摄影机的功能相当于翻译,所有设计意图需要通过摄影机来正确传达
    • 本章很多内容没有在讲摄影机,而是电影制作的综合技巧
  • 画布尺寸
    • 人类视野本质是呈水平展开的
    • 窄幅更适合故事讲述,宽幅更适合场景呈现
  • 动机
    • 与音乐的动机类似,不断重复与变化来体现主题
    • 用合理的动机打造记忆点,贯穿影片始终
  • 主体大小及位置
    • 镜头始终会代入观众的视角,如俯仰会投射强大或弱小的情感
    • 倾斜、靠边的镜头会产生视觉张力、紧张感。正中位置容易显得无聊
    • 画面空隙可为观众创造期待,如有新人物即将登场
    • 镜头的近远通常可直接映射对角色情感的亲疏
    • 特写极具感染力,但只适合夸张直白的叙述,远距离暗指往往更巧妙
  • 情感距离
    • 首先因素是镜头距离的远近
    • 分隔物可增强情感距离,可以是具象的窗帘,也可以是雨天、雾天或电视画面
    • 隐藏和避免眼神接触可增强情感距离
    • 绝对时长是影响情感距离的关键因素,非关键人物应避免长时间戏份
  • 拍摄角度
    • 不同常规的视角会直接产生趣味性
    • 熟悉的视角通常有固定的情感联想,如俯视仰视

构图

  • 构图对理解、决策能力的要求要远大于绘画能力
  • 视觉秩序
    • 好的构图应该只有一两个地方吸引目光。可以用聚光灯处理焦点元素
    • 需要将画面划分为关注区域和忽略区域,从而用适当的手段进行处理
    • 设计元素的对立需要找到阴阳平衡点
    • 从简单的抽象图形入手构图,再复刻至实际的复杂场景中
  • 为角色构图
    • 让构图明中有暗,暗中有明
    • 始终让画面具有明确的焦点
    • 有意识地增加画面的深度
    • 场景中有三个焦点会出现三角连线,确保三角形本身的平衡
    • 摄影机角度可有效调节情绪,但滥用会显得过于夸张
  • 检验构图的三要素
    • 可读性:是否能一下看出发生了什么,核心为控制焦点:焦点数量、明确程度、分布方式。通过打光可有效地形成和引导焦点
    • 趣味性:是否在视觉上有趣。可明确焦点,添加适当反差变化,让元素的律动更生动,添加质地变化
    • 情绪性:情绪的传达是否正确。需要挑选与场景情绪搭配的各项设计元素,各元素配合表达同样的情绪,元素选择上少即是多